手机访问大卖家选品库

你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选品攻略> 选品攻略

如果选品走入这些误区,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卖货比你多!

来源:大卖家

2018-11-22


  本文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选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坑,让大家在做选品的时候,可以有意识的避开这些坑,增大选品的成功率。本文主要从两个层面分析,一个是从大方向,也就是从公司的决策以及店铺的定位等方向进行分析;另一个则从产品本身可能会出现的坑这个角度去分析和总结。


一、决策层面的坑

1、盲目跟风

  盲目跟风,就是看见什么好卖就卖什么,也就是“打一枪,换一个地方”。但笔者认为,无论我们做什么产品,都要有一个主营的产品线,自己熟悉的品类,这样才可以越做越好。很多卖家运营一段时间之后,觉得心力交瘁,原因就在于,他选择产品时毫无章法,完全就是什么好卖,就卖什么。但事实是,等你觉得好卖的时候,再去卖,就已经晚了。

  想做好一款产品的前提就是,你要对产品足够地了解。如果只是一味地盲目跟风,不去了解该产品现有的竞争程度,是否已经到了热销的“末期”,甚至连产品会涉及到专利保护或者品牌保护都不知道就开始跟卖,那结果只能是要么滞销,损失一大笔资金,要么就有可能因为侵权导致库存被冻结。

要想长期运营,在亚马逊上扎根,就必须铸就自己的竞争壁垒,一定要沉下心来,选择一个类目,然后只专注于自己的类目,用心经营。当你能够一点一滴去积累自己的经验,熟练掌握专业知识,增强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,能掌握类目的坑,优势也就形成了。有了绝对的优势,就有了生存的资本。


2、产品贪多贪全

  很多卖家在上产品的时候,会把一款产品的所有颜色所有款式,全部上传到亚马逊。这种做法,往往只会收获一堆的库存。不能这样做的原因,主要有以下两点:

(1)当产品款式过多的时候,会让消费者犹豫不决,不知道该如何做决定,从而产生去别的店铺看一下的想法,容易降低产品的转化率。(服装类产品除外)

(2)消费者喜欢的款式和颜色,往往只有几个,上的产品过多,动销率低的款式成为滞销产品,需要承担月仓储费,甚至长期仓储费,如果让亚马逊销毁,还需按件收费,成本也就高了。


3、选品数量过少

  选品是一个试对试错的过程,没有一个选品人员可以保证,自己选的产品一定可以畅销,成为爆款。很多时候,选品的好坏与运营是否成功,是一个概率问题。所以,在成功机率不确定的情况下,选品的数量越多,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。很少有人依靠两三款产品,就可以把店铺做起来的。要想店铺有10款主打产品,至少也要选上20款产品,再去从中筛选,淘汰表现不好的产品进行清货处理,不断的上新品进行试错。


4、盲目追求独家和差异化

很多新手卖家,手头上并没有多少资金,却又想做独家、做有差异化的产品,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,再加上工厂开模等一些时间成本,很容易就导致选品进度停滞不前。其实,在我们手头资金不够宽裕的情况下,可以先从一些市场容量相对较小、竞争小、不存在质量及安全隐患的产品下手,等到手头上有资金了,再去考虑做差异化的产品。


5、团队问题

关于团队问题导致的选品失败,有很多种情况,这里只对一部分问题进行分析。

(1)选品人员与运营人员沟通存在问题,导致运营人员不够了解产品。运营产品的时候,运营人员都是凭感觉去判断哪个产品相对更好一些,花很多的精力去运营一款普通的产品,反而没花多少时间精力在可以着重运营的产品上面。这种情况就十分可惜,选品本身也许没问题,只是因为沟通的问题运营人员把着力点放错了,最终导致一款好产品被“埋没”。

(2)公司老板不了解亚马逊选品及运营的思路,总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选品及运营人员,干扰选品和运营流程,不听取选品及运营人员的建议和想法,一意孤行,选品及运营人员只能按照老板的思路去选品,去运营产品,听从老板的意见去做产品的定价、制定推广方案等,最终直接导致选品和运营的双双失败。

(3)公司制度、工作流程不完善、责任分工不明确,导致选品人员在选品的过程中,过度依靠感觉去做判断,最终导致选品失败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一定要去制定选品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计划,让选品工作更加严谨,才能提高选品成功率。


二、产品中出现的坑

1、品牌垄断

当产品只有几个大品牌在卖,其他小品牌基本没有市场的时候,也就是说,当我们可以判定这个产品存在品牌垄断的时候,那就可以果断放弃这个产品了。就像我们去买手机,只会去买那些知名品牌,像苹果、华为、三星、vivo等,而不会去买杂牌机。当我们进入一个品牌垄断的市场时,哪怕价格再低,一天也最多出一到两单,所以,在做产品分析的时候,一定要做品牌垄断分析。


2、价格区间垄断

很多产品都有一个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区间,最明显的,就是母婴类产品,往往价格两极分化严重,低价产品和高价产品,都可以卖的很好,反而中间价卖的不好。从消费者心理分析,我们可以发现,因为涉及到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,妈妈往往都想给小孩买最好的、最贵的产品,这样才会安心放心。但有些妈妈恰恰相反,对产品要求不高,不在乎价位,讲究经济实用,这样类型的妈妈消费者就会倾向于买价格低的产品。消费心理直接导致了一个价格的两极分化,也就是价格区间垄断。我们在做产品分析的时候,可以做一个相对应的价格区间分析,找到消费者接受度最高的一个价格区间去定价。


3、产品普遍评价等级过低

这种情况,我们就要考虑是否该产品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,在决定上架产品之前,需要考虑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、缺陷等。如果产品存在问题,最好不要做这款产品。最典型的案例,就是2015年的平衡车事件,由于平衡车引起火灾,存在安全问题,亚马逊将平台上的平衡车全部强制下架,甚至还发邮件给所有已购买该商品但还未收货的买家,提醒他们可以退货;对于已收到商品的顾客,亚马逊甚至建议丢掉货物。像这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产品,一旦发现问题,必须马上丢弃。

 

4、生命周期短的产品

生命周期短或者季节性产品,我们在做的时候,要先考虑自己进入这个市场的时机,是否是一个好时机。这种产品,我们要提前做好布局,在产品刚开始的时候进入,销量最高的时候果断退出。在销量达到最高之后,产品就会开始进入衰退期了,如果我们没有及时退出市场,不停的补货,很可能会收获一堆的滞销库存。做这种产品,最主要的就是抓准时机,快速进入,快速退出,一旦犹豫不决,就会亏损。


5、没有选对分析对象,选品数据不全面

选品数据不够全面,看到某一个品牌的产品,卖的特别好,就果断入手了。在选品的时候,分析的数据一定要全面,且只分析正常的数据,异常的数据是不够全面的。很多的美国大品牌,他们上架产品,基本上不用做什么优化,消费者出于对品牌的信任,一样会去购买。所以,我们在选品的时候,分析的数据一定要全面,只分析正常的数据,异常的数据不存在参考价值,只能作为个例分析,所以不在选品的分析范围之内。同时,分析的时候,我们要针对跟自己产品类似的产品去做竞品分析,这样出来的数据,才足够准确。


6、新研发的产品

新研发的产品,由于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不高,一味的做站内推广,会导致产品转化率过低,销量无法提升。所以,在产品没有存在明显的安全问题、产品缺陷的情况下,我们可以从站外这一块下手,加大推广力度,打造产品知名度,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,从而促进购买、增大产品成功率。


7、资金核算出错

在做产品分析、产品上架的时候,没有去核算过自己的资金情况,是否可以支撑产品的进货、推广费用等,甚至产品的利润都没有去进行核算过。等到产品上架,运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发现存在资金不足导致断货,产品基本没利润等问题,从而导致这款产品的选品失败。